2010年是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实验室设备处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管理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突出重点,加强指导,大力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本着有利于资源共享、实验室规模化、规范化的建设与管理,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思路,通过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推动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科群的发展。采用“立项论证、专家评审、跟踪建设、重点指导、自评自查,统一验收”的方法,确保示范中心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今年11月我处专门组织召开工作布置会,强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深入基层指导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帮助示范中心解决在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安排落实建设经费,合理配置教学实验资源。协同地球科学学院承办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地球科学学科组年会,组织学校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参加并观摩大会,学习兄弟院校示范中心建设经验。召开全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要求建设单位按照当初建设的目标、内容以及评审的要求和标准,认真对近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地回顾和总结,进一步提升理念,明确思路,总结经验,凝炼成果,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方案,以推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帮助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建设措施,确保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并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二、进一步完善实验室项目建设,规范管理流程,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
大力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在加强常规、突出重点、分类建设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支持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满足综合型、创新型等现代实验教学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流程,组织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实验教学教材出版项目的申报、检查、验收工作。全年投入1100万元经费支持23个实验室建设和16个行政单位设备购置的立项。投入40万元经费支持18个实验技术研究和15本实验教材出版立项。加快国家修购设备购置专项的执行,08年、09年4个国家修购专项全部完成,总经费达2663万元。2010年当年3个项目也基本完成,经费达1315万元。08年至2010年7个专项已有4个专项通过验收。2010年还争取国家修购专项立项4项,涵盖能源地质与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地质基础和信息工程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平台建设,评审财政拨款3531万元。
三、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开展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效益年度考核
出台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施办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实施办法》、《大型仪器设备维修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等五个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标志着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步入制度化管理轨道。
加强了对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的论证和购置后的验收工作,全年共组织各类设备论证会议29次,论证设备35台套,总计经费达3600多万元。今年是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到货比较多的年份,仪器验收任务较重,全年组织各类大型仪器设备验收会35次,涉及10多个单位,仪器经费4055余万元。验收过程中严格按照大型仪器验收流程和验收标准执行,保证了仪器验收工作的质量。
上半年安装调试运行《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系统》软件,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平台。暑假期间组织数据录入收集工作,到目前为止完成40万元以上76台大型仪器设备基本资料的录入工作。结合华中地区大型仪器协助共用网,我校目前共48台套参加湖北省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的建设和对外服务。
近年来我校大型仪器设备总值增长较快,40万元以上设备总值占全部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的30%,10万元以上设备总值占全部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的48%,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对全校设备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10月26日在行政楼212会议室召开了2010年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综合效益考核工作动员会,成立了由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相关学院负责同志组成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效益考核工作小组。依据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放程序、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功能利用开发与设备管理等要求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工作于2010年11月至12月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考核分为二个阶段,采取自评与现场评审相结合,自评填报工作由本单位相关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审核并确认,检查核实评估阶段由专门成立的考核专家组现场对仪器评估,最终完成对全校58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效益的考核。本次考核结果总体情况良好,以百分制进行计算统计,考核成绩90分以上占29.3%,成绩80分至90分之间占31%,成绩80分至60分之间占27.6%,成绩60分以下占12%,总体平均分83.59,及格率88%。考核工作于12月6日全部结束,此次考核在我校尚属首次,受到了学校和各单位的高度重视。通过考核,较好地掌握了基层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了许多使用效益好、管理好的先进机组和典型,同时也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推行实验室开放管理
实验室开放管理能有效地打破传统教学实验时间、人员、项目、设备固定等种种限制,在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优质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实验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行实验室开放管理,抓好这项工作:一是组织起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二是召开了两次座谈会,征求基层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三是召开了学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暨实验教学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向东处长作了关于“大力推行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的主题报告。材化学院、数理学院、机电学院等有关实验室中心就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作了交流发言。校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会上还下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稿,更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积极为进一步搞好全校实验室开放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这次会议是我校推行实验开放管理的一次动员会。将对我校全面进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放实验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更加科学的实验室开放模式和管理措施。只要全校高度重视、思想统一、扎实工作,实验室开放工作才能够向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五、着力打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活力的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技术队伍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才强校是关键。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活力的实验技术队伍,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对实验技术队伍缺乏科学定位,队伍总量偏少且不够稳定。近五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都有所扩大,在校学生增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和生均仪器设备值不断增长,教学为主的仪器设备值和实验室面积也同时在增加。实技术人员的数量没有增加,40岁以上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近几年将有一大批实验技术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整个队伍年龄趋于老化。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才支撑,创新团队难以形成。我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实验技术队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队伍结构,着力打造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创新团队,每年引进5-6名博士以上专业人员充实验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培训力度,2008-2010年采取“订单式”实验技术队伍培养模式,已有14人分三批参加深造学习,逐步实现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实验技术研究,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促进成果转化
继续采取实验技术研究立项的方式,鼓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自主研制高质量的教学仪器,多媒体实验教学网络课件,写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大力推进实验技术研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仪器的研制和更新改造项目中来,帮助他们尽快使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设备,使学生受益。把立项研究成果和形成的专利,列为学校承认的研究成果,形成激励机制。加大力度支持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出版立项工作。
我校材化学院卜庭江、罗文君等人研制的设备“分体式恒温介质浴锅”在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自制教学仪器设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自制教学仪器设备成果奖。目前已在教学实验中广为应用。
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论坛”会上,我校材化学院卜庭江、罗文君撰写的论文《容积适应性恒温装置的设计》被评为优秀文论文一等奖;地空学院李永涛、王传雷等提交的《新形势下地球物理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创新》论文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七、规范设备与材料购置,履行合同管理,为教学提供保障
今年设备购置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大型精密进口仪器的购买日益增多。实验室设备处配合外贸代理商、海关及商检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免税政策,办理进口仪器设备免税手续,参与管理仪器从签订合同到验收全部环节。一年来,共参与评标130多次,在评标会上,我们对招标项目名称、经费来源、预算金额、中标结果及招投标双方承诺等内容予以认真记录,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合同的审核、签约和执行工作。截止到12月23日,共审核、签约招标采购合同130多份,合同金额4,60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合同履约纠纷。全年共签订进口仪器设备代理协议55份,合同金额2,497.18万元。经过甲、乙双方和校内使用单位的共同努力,进口仪器设备代理协议的履行情况比较好。截止到目前,已有29个进口协议的仪器设备到货,合同金额达1,327.52万元。另外还有34个2009年度签订的进口代理协议到货验收入库报账,总计金额为2,510.75万元。全年共采购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空调等中央政府采购协议供货设备190多台件,合同金额90多万元。仪器设备入库严格执行教育部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截止到目前为止,设备科共办理固定资产入库验收5400多台件,总计金额为1.2242亿元。其中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71台套,总价值8740多万元。在做好正常仪器设备报废审批消帐的同时,协助资产管理处进行全校的资产清查工作,全年共办理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报废1740多台件,总金额868.68万元。
完成本科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材料费金额为76,268元。完成今年本科教学实验材料执行经费407999元和研究生实验材料执行经费78890元。完成全校低值易耗(耐用)材料入库总金额为11679996.58元,工作量都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完成全校本科教学实验材料入库、出库工作,全校教学实验材料入库(出库)金额为676529元。为了保证每一笔经费落到实处,每一件材料真正用到教学上,对学院(中心)单笔购置达到2000元以上的材料单,都必需要求签订供货合同并对照实物进行核对,在核对的时候了解情况,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完成野外实习装备修理工作,自行和外送修理地质罗盘310个,地质锤174把,从而间接重新利用了价值近65000元的野外装备。
完成全校本科生周边实习计划任务和电子离校审核工作。今年负责周边实习装备借用91班次,人数3105人次。6月我校有4215名本科生毕业离校,为了让学生方便快捷的离校,开辟了绿色通道。
八、加强劳保,排除隐患,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切实保障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完成了全校本科实验劳保用品人员的统计、审核以及劳保用品的发放工作。对全校26个单位(部门)符合实验劳保人员进行了统计,主动到学院及实验中心核对人员情况,确定今年发放人数为496人,发放金额为23271元。完成全校从事有害健康工种人员营养保健津贴的申报、审核、统计和发放工作,确定今年发放人数为276人,发放金额为99240元。
实验室安全关系到学校实验室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国家财产能否免受损失,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实验室设备处对于这项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做到常抓不懈,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今年完成“三废”监管、统计、回收工作,总计处理“三废”261公斤,处置金额为33930元。5月份,针对地学院地化实验室反映教育部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存在有毒、有害化学气体通过排风口倒灌到实验室的安全隐患,会同教学辅助与服务中心仪器维修部对主楼相关实验室排风管道进行了仔细排查,制定了一套整改方案,有效地排除了安全隐患。12月份,督促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主楼十楼上的有机废液瓶处理,并与该单位负责处理的人员签订了处置责任书。完成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对全校的射线装置及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调查统计并编制明细账,其中射线装置有X射线类装置10台、透射类装置16台、扫描电镜2台、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2台、电子探针1台、放射性同位素7个。
九、完善公共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在09年完成“公共教学多媒体教室设备购置”国家设备购置专项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设备完好及使用状况的检查监控和完善。对150多个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和教学环境进行适时检查、维护及更新,今年完成了最后28张电子讲台的配置及部分到期投影机的配置工作,全年更换投影机灯泡19只,投影机深部除尘14台,更换电动屏幕3套,投影机液晶板、风扇及电源各1套。6月底完成研究生楼多媒体教室的新建和改造任务,新建多媒体教室3间,改造语音教室4件共7间。使现有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同时对内组织了2次技术培训,对录播教室授课教师组织了多次课前培训。
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服务于教学”的宗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年共完成多媒体课堂授课136,272多个学时数,对校内各单位及学生提供了1,677多学时的非教学活动时间,为全校教学及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接待华工、华农、解放军雷达学院、湖北警官学院、美院等10余所兄弟院校参观学习、设备考察60余人次。加强与教务处、网络中心、各学院及教学督导员的沟通与协调,及时解决教师和学生调课、增补课时及各种活动的需求,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圆满地完成了2010年度多媒体教学工作任务。
十、抓实验教学与科研,重内涵建设与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再谱新篇
电子电工教学实验中心面向30个专业、262个班次、7869人次的实验课学习,全年实验教学工作量7.2930万学时,实习10.3548万学时;计算机实验中心面向60多个专业,15000多学生到计算机实验中心进行实验课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实验教学工作量38.144万学时,实习26.0134万学时。中心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计26名,全年完成的实验教学工作量总计81.8052万学时,人均3.1463万学时(不包括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电子竞赛、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外开放、研究生机房管理、LED电子显示屏信息发布等工作量)。
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教师10名,今年独立开设公共选修课6门。 全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EI收录论文4篇。科研项目8个项目,项目经费60.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3项、横向项目1项,校内项目4项。
注重内涵建设,主要抓了几项工作:一是两个示范中心建设。省级电子电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5年建设,两个示范中心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针对检查的要点查漏补缺,总结建设成果,迎接明年示范中心的检查。2010年3月起,组织了两个示范中心资料整理队,按检查要求分别对电子电工和计算机示范中心的材料收集整理,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现整理出电子电工示范中心2007年至2010年材料22本,整理出计算机示范中心2007年至2010年材料25本。均已装订成册。二是网络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信息实验中心主网站、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大学生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基地网站和开放式实验教学课件平台5个网站。目前准备再建2个网站,分别是信息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网站和开放实验管理系统网站。三是实验教学课件建设。采取项目制按照立项、论证、审批、执行、验收等程序管理,今年共拟资助了数字电路实验教学课件、EDA技术基础与实践等6项精品课件已完成建设,并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作用。三是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组织开展了10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工作,并对有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经过立项资格评审,来自地空学院、机电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的22名本科生获得了8个项目的立项资助资格。立项周期为八个月,目前已近中期考核期。以上工作促进了实验室软环境建设,丰富了教学、实验和管理内容,完善了教学手段,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热情。
2010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省级大学生电子信息创新基地”获得了批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成功组织学生参加了8项教育部组织的比赛及相关社会性竞赛活动,负责学生的电子设计培训以及科技创新立项的申报,并成功举办了几次讲座活动。一年来,科技创新佳绩不断。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获得1个国家级二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奖,2个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得2个国家级二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奖;“TI杯”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1个省级一等奖、5个省级二等奖,2个省级三等奖;校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3个省级一等奖、6个省级二等奖,9个省级三等奖;TI DSP大奖赛,1个国家级一等奖、1个国家级二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奖;“英飞凌杯”第四届嵌入式处理器设计应用大奖赛,1个国家级二等奖、1个国家级二等奖,1个国家级三等奖;全国“电脑鼠走迷宫”竞赛,1个省级二等奖,1个省级三等奖;“ADI”中国大学创新设计竞赛,1个国家级三等奖。以上8个参赛区项目共计2个国家级一等奖、5个国家级二等奖,5个国家级三等奖;6个省级一等奖、13个省级二等奖,12个省级三等奖。
实验室设备处
二O一O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