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评估工作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近年来个别兄弟院校开始尝试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评估结果与运行维修经费申请、奖惩制度及实验室开放要求挂钩。教育部、科技部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考评更加重视严格,我校作为全国重点211院校深感开展该项工作的紧迫性,加之近年来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增长较快,40万元以上设备总值占全部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的30%,10万元以上设备总值占全部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的48%,因此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对全校设备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在我校尚属首次。
学校对该项工作十分重视,在主管校长及实验室设备处向东处长的亲自主持下,我校于10月26日在行政楼212会议室召开了2010年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综合效益考核工作动员会,成立了由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相关各院系的负责同志组成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效益考核工作小组,实验室设备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出台了考核实施细则和办法。本次综合效益考核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采取自评与现场评审相结合,自评填报工作由本单位相关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审核并确认,检查核实评估阶段由专门成立的考核专家组现场对仪器评估,最终完成对全校58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效益的考核。
考核工作于12月6日全部结束,工作过程中得到各个参评单位的大力支持,考核模式受到了实验室负责人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认为此类效益评估工作今后应持续坚持下去,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考核结果总体情况良好,以百分制进行计算统计,考核成绩90分以上占29.3%,成绩80分至90分之间占31%,成绩80分至60分之间占27.6%,成绩60分以下占12%,总体平均分83.59,及格率88%。
考核涌现了一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机组,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环境生物实验室,其特点为所有考核项目得分都高,在人才培养、承担科研项目及教学科研成果项目超过考核标准得到加分,刘勇胜教授负责的激光剥蚀系统总分达到111分,在取得优秀成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仪器运行的基础。包括日常使用、维护及维修严格记录,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操作人员的严格培训;首席科学家或教授负责制,激励机制的分配补贴奖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收费管理制度。
二、技术支持是仪器运行的保障。引进专门的仪器维修维护专家,定期对仪器维护保养,24小时的故障诊断排除,保证了仪器能长期高效运行。
三、全面对内外开放服务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长期实行对全校师生及校外样品测试开放,公平对待,不因人而异。精确地测量结果,热情周到的服务,样品时间的保证,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吸引了大量的客户,也就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丰硕的科研成果是仪器使用的动力。从仪器的引进开始,进行严格的论证,对未来数年的测试需求做科学的测算,大量的科研教学项目经费支撑保证仪器的日常运行。反过来测试的大量数据被各种期刊引用,发表了大量三大检索论文,获得各种级别的奖励,又申请到新的大量研究课题,形成良性循环。
五、人才培养、团队作战是满负荷运行的保证。培养和训练几个甚至跟多操作人员,而不是责任人或科学家自己亲自操作,一批又一批,形成循环的操作团队,保证仪器不间断运行。
考核检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个别仪器得分偏低,主要是以下方面做得不够:
一、缺乏一套完整配套可行的制度机制进行统一的管理,管理力度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二、日常管理工作制度不落实,仪器使用维护维修记录不全或不记录,应付检查的补充记录,操作人员无证上岗。
三、对内外开放服务不够或无对内外开放,造成仪器运行机时不达标,后期无科研教学项目支撑,运行经费无保证。
四、个别仪器等待运行场地,长期放置不运行。
五、实验室环境卫生条件不达标,室内堆放杂物。
通过此次考核工作,由于工作经验问题,仍存在许多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综合考核结果和专家意见,我们认为明年的考核工作应有以下改进:
一、考核的范围应有所扩大,明年将对价值为20万元上教学科研仪器进行考核。
二、教学类和科研类大型精密仪器的评价指标与评分标准应严格区别对待。因教学和科研两大类大型仪器面对的对象和服务功能有很大区别,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论文、机时数和开放要求方面应分别制定不同的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其服务领域。
三、近年来新引进的大型精密仪器和往年引进已使用多年的大型仪器设备应根据其购置和使用年份,在开放机时数、发表论文数、出科研成果和开放要求方面应分别制定不同的标准,以更好地适应其服务年限,体现公平原则。
四、自评结果应提供更为详细的相应的机时数、开放时数、成果数等相关支撑佐证材料。
五、考评结果与大型仪器运行维护基金挂钩。
此次2010年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综合效益考核工作是我校首度开展的全校性年度大型仪器综合考核工作。今后我们应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效益年度考核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文件精神深入扎实开展好后续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自评及考核工作,为我校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的不断获取提供坚实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