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十一•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完成情况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1-03-22点击:

 

实验室设备处处长   向 

目标与任务之一

力争建成4-5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完成情况:成功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已形成全方位、各种层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有力推动了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目标与任务之二

在加强现有科研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在国家、部、省级有关平台建设上有新的突破。

完成情况:支持教育部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设备购置与用房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配合实验室做好迎评工作,确保实验室顺利通过现场评估。支持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的建设,在两年内完成了5550万元的设备从论证、采购、验收的全部工作。为中心取得显著性的阶段性成果提供了保证。

目标与任务之三

初步建立功能强大、运算快捷、存储量大的数据与计算处理中心。

完成情况:投入400万元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购置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设备。采用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系统体系结构,配置了面向高性能计算环境的集群作业管理系统和集群配套管理软件系统。平台建设为地质构造、地质过程模拟、矿产资源预测、矿产资源评价等,提供了科学计算和计算能力的共享。

目标与任务之四

构建起能为学校科学研究与发展提供支撑服务、信息共享的数字化校园交互平台。

完成情况:实施了国家修购专项“校园网络环境升级改造”(经费950万元)。通过建设,网络主干由千兆升级到部分万兆的水平,结构进一步优化,顺应校园多业务网络发展要求;无线网络覆盖65%以上校区,全支持移动智能终端接入,极大方便了师生的上网需求,积极推进信息融入校园生活;双栈到桌面,全面支持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校园网上的科学研究工作,保障了网络技术对学校发展支持的先进性。采用虚拟云计算技术建立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加强共享,使一卡通与学校信息化平台融为一体,做到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管理共享和安全共享,充分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为下步继续建设多应用的校园信息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标与任务之五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技平台要加强目标管理,促使其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产生经济效益,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完成情况:制定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施办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实施办法》等五个文件,形成了一套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明确了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构建的基本原则,增强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职能。依据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开放程度、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功能利用开发与设备管理等要求,首次对单台套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综合效益进行了考核与评价。考核结果总体情况良好,90分以上占29.3%;80-90分占31%;60-80分27.6%;60分以下占12%。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得分居高。

目标与任务之六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推动建立各类型教学资源丰富和共享的长效机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平台。

完成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创新实验保障机制,打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为课外自主实践相结合的通道。依托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验比赛。起草了《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召开了全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会议。初步建立了打破传统教学实验在时间、人员、设备固定等条件限制、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申报创新实验项目、通过立项和开放基金资助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实验提供实践平台。每年投入教学实验室建设经费2500万元以上。

目标与任务之七

实施教职工队伍结构优化与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教职工高级培训计划。

完成情况: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着力完善实验技术队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每年引进5-6名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充实实验技术队伍;鼓励在岗人员在职进修培训,提高学历层次;采取“订单式”定向培养方式,已选送45岁以下的中青年实验技术人员三批外出脱产半年的培训学习。每年划拨40万元经费设立实验技术研究和实验教材编写项目,鼓励和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加强训练,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目标与任务之八

继续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计划。

完成情况:

1、完成了“数字地大”二期办公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建立了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交换中心三大公共平台,新建了教务管理、学生工作、人事管理、协同办公等4个业务系统,实现了与财务查询系统、学生收费系统、图书借阅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2、实施了国家修购专项“公共教学多媒体教室建设”项目,投入287万元建设经费,使全校多媒体教室由原来的98间增加到154间,实现了网络控制,并且新建了4间“三维一体”的全自动录播教室,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与生动,建设效果与水平居全省高校先进行列。

3、建设了校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校园主干道,有关重要场所,重点部位的室外建立了监控,完善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管理,提高了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