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实验室与设备信息简报第二十三期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1-08-15点击:

  实验室与设备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主编

2011年 第3期          总 第 23期            2011 年 7月

 

本期目录

工作动态

  • 我校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资质换证工作圆满结束
  • CUG机器人团队在第十三届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获佳绩
  • 2011年校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圆满完成
  • 我校派员参加2011年“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研讨会”

 

实验室建设项目论证与验收

  • 外国语学院同声传译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 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两项实验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
  • 数理学院两项实验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 工程学院2009、2010年实验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第六批网络课程项目通过验收
  • 资源学院“教学标本更新及信息化建设” 项目通过论证

 

经验交流

  • 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工作动态

 

我校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资质换证工作圆满结束

    6月22下午我校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资质换证工作总结会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层会议室召开。检测中心主要单位负责人及各单位计量认证工作联系人及内审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实验室设备处向东处长主持。

    检测中心王春阳副主任首先汇报了换证复查工作取得的成果:经过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评审组的认证复查,我校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顺利通过评审并报国家证监委批准,取得了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为2011年5月31日-至2014年5月30日。这项工作的完成是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支持、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重抓好日常工作规范化管理,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保证各项记录的完整有效,对外计量报告的准确完整。要进一步加强中心人员的培训工作,今年上半年已送多名人员外出培训,下半年将继续做好这项工作,要将学习资料翻印后发到中心人员每人一份,年底结合大型仪器考核工作再进行一次综合性校内检查评估。

    向东处长做总结发言:首先代表学校对长期工作在我校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检测中心人员对实验室工作的贡献表示感谢。计量认证工作在我校教学、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本次复查换证工作取得合格资质,全校上下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劳动,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计量论证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对外服务和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作为职能部门实验室设备处会积极支持中心的工作,为中心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希望中心下半年检查评估前召开一个中心领导、内审员及几个重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参加的工作研讨会,对检查评估方案进行认真的讨论的探讨,制定一个符合我校校情的包括计量认证、大型仪器设备综合效益等项目的综合性考核标准和运作方案,既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又避免重复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大仪科李建军、王春阳供稿)

 

CUG机器人团队在第十三届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获佳绩

 

 

    “林海雪原杯”第十三届全国机器人大赛暨2011年FIRA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国队选拔赛于7月24日至7月26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体育馆隆重举行。我校CUG机器人团队共夺得包括5个一等奖在内的二十多个奖项,优异的比赛成绩展示了我校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

    全国机器人大赛暨FIRA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国队选拔赛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本届大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人足球工作委员会主办,牡丹江大学承办,海林市政府协办。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56支队伍,超过1200人,角逐于仿真型足球、全自主型、仿人型的三大类比赛。

我校CUG机器人团队分工明确,针对各类项目精心准备,经过三天的激烈拼搏,共获5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其中包括:全自主型自主导航项目的亚军和仿真型11vs11机器人足球SimuroSot(11vs11)季军、类人型高尔夫球季军、类人型3vs3足球季军、人对机器人1vs1点球项目的季军,全自主型自主导航一等奖,仿真型11vs11机器人足球一等奖,类人型高尔夫球一等奖,类人型3vs3足球一等奖,人对机器人1vs1点球一等奖。

                                                              (转载《地大要闻》)

2011年校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圆满完成

    我校“2011年校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 共有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71人组成的99支队伍报名参加,经过初赛、复赛后,共评选出28支参赛队分获各奖项。日前,此次大赛已圆满落下帷幕。

    大赛由教务处和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联合主办。5月9日至5月11日,来自机电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和艺术传媒学院的99支参赛队进行了第一轮初赛,遴选出41支队伍共110人进入复赛。5月21日,复赛在信息楼510室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机电学院谢浩等同学组成的团队和徐朝玉等同学组成的团队分别以设计作品“基于XS128的滤波器特性测试仪器”和“基于nRF24L01无线收发点菜器”荣获一等奖,曾旭明等团队共4支参赛队获得二等奖,另有8支参赛队获得三等奖,13支参赛队获得优胜奖。来自艺术传媒学院的姜皓文同学以其独特的“综合通讯系统”设计荣获最佳创意奖。该28支获奖队除颁发获奖证书外,还获得参加我校举办的2011年国赛暑期培训的资格。凡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同学,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奖金补助。每年举办一次的校大学生电子制作大赛充分调动了我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

                                                         (信息中心  赵娟供稿)

我校派员参加2011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研讨会

    6月17-20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分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研讨会”在杭州铭泰酒店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分会的张德老师主持,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专家和老师参加了本次安全专题会议。会议主题为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工作研讨。我校实验室设备处派出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邀请了985、211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专题报告。

    会上,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李五一教授作了题为“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的思考——国外(境外)高校安环工作介绍”的报告;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副处长、CERS管理中心副主任闻星火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高校应成为安全文化的引领者” 的报告;国家一级安全评价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家、南京工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张礼敬教授作了题为“实验室安全管理” 的报告;从事电子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政策与管理及电子废物和危险废物资源化技术研究的清华大学刘丽丽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实验室废物的管理与处理” 的报告。此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对相关案例进行了精彩解读和现场互动。

    此外,苏州大学实验室安全科科长宋卫平高级实验师介绍了苏州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经验;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高校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软件的公司也派人简单演示了已在浙江大学试运行的安全考试系统软件安装和运行、内容及操作。

    会后,作报告的各位专家及与会的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保管理专家就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及宣传、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实验室的安全检查与监督、实验室事故的处理、实验室事故应急方案、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特种设备的管理、放射性防护、实验室三废的处理、劳动保护与营养保健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现场气氛活跃,大家深感受益匪浅。

(安全与材料管理科陈少才、材化学院刘浴辉供稿) 

 

 

实验室建设项目论证与验收

 

外国语学院同声传译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5月24日上午在文华楼324室,由学校实验室设备处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外国语学院2010年度实验室建设项目“同声传译实验室建设”进行了验收。

    验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建设及执行情况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并现场查看了同声传译实验教学演示情况,验收小组认为该实验室建设项目达到项目立项申报时的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新建的同声传译实验室,面积107平方米,整个系统由1个主席位、30个代表席、8个译员席、20个旁听席以及相关软硬件设备组成。系统既能进行专业化的翻译教学和技能训练,同时还是一套标准的会议系统,配备无线同声传译系统,可进行真正的同传会议。系统实现了交传技能教学、交传专题教学、同传技能教学、同传专题教学、模拟同传会议和同声传译自主学习等多种功能。学生在同声传译实验室可以进行交替传译的记忆法训练、口译笔记、数字口译、听辨理解等交传技能的实践训练,还可进行同声传译的影子训练、原语概述、译入语概述、视译训练等同传技巧的实践训练。同声传译实验室主要面向我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翻译课程教学以及翻译实践训练,同时承担学校各类外语口译比赛,课余将向学校外语口译兴趣小组及师生开放。

(外国语学院周艳 田汉国报道供稿)

 

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两项实验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

    5月31日下午,实验室设备处组织专家组对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验装置”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研制”实验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

    实验室设备处向东处长主持了验收会,唐辉明副校长出席了会议并担任专家组组长。

    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王广君教授就“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验装置”的研制向专家组作了汇报。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验教学实验台是采用最新的FPGA技术、USB2.0接口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图形化的操作界面设计,在主控板上采用了高清晰LCD显示屏、模块化和开放式设计。运用虚拟仪器概念,对传感器的操作采用了虚拟仪器技术,集成了高性能的虚拟仪器,具有示波、信号发生、任意波形发生、数据分析、数字扫频、相位差计算等9项功能,技术先进,能满足众多传感器实验需要,并可根据用户需要进一步进行扩展,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在满足实验教学的同时,为实验装置的进一步扩展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实验平台。所集成的虚拟仪器与国内同类仪器相比功能多,技术指标高,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功能齐全,操作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在整体设计、功能实现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该仪器研制增强了实验教师和研究生参与实验教学仪器研制的能力,成果投入使用可满足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等专业的《传感器原理与技术》、《自动化检测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机械量电测技术》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

    由黄世葆工程师主持、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和计算机学院联合研制的16位“计算机原理模型实验箱”,采用嵌入式SOPC(大规模可编程逻辑)技术,LCD屏显示和数据通路直接影印在电路板上两种形式,设计了24条基本的机器指令且指令系统可扩展,数据通路在实验箱上显示直观、无须连线,系统结构清晰。产品投入使用能满足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计算机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充分理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综合设计和动手能力。

    会上,唐辉明副校长对我校组织开展的实验技术研究立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希望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研究的技术人员,加强实验技术装置的研制工作,认真总结经验,在结合本专业实验技术仪器项目研制的同时,将相关专业的应用结合起来,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突出特色之路,并尽快将已形成的研究成果申报专利、推广使用、服务于社会。

(实管科 王青供稿)

 

数理学院两项实验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5月18日,实验室设备处组织专家组对数理学院“基于CCD的多功能光学实验多媒体演示系统”和“全自动热电偶实验仪的设计与开发”两项实验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仪器研制情况的汇报,观看了实验仪器的现场演示,检查了实验装置,并进行了现场质询,一致认为这两项研制的仪器,达到了项目立项的目标和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数理学院程永进教授研制的“便携式多功能光学演示实验仪”2009年在全国高校第九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并在《物理实验》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篇。该系统模块化的设计便于灵活组合,完成多种物理现象的实验演示,它不仅能够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它还可以为大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中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物理实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数理学院 供稿)

工程学院20092010年实验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6月23日上午,学校实验室设备处组织专家在工程学院3楼会议室对工程学院2009、2010年实验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评审和验收。

    验收小组听取了聂良佐、梁书琴、方小红三位老师关于“可视化三联渗透固结仪研制”项目、“DBZ-Ⅰ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与阻火实验装置改造”项目和“低温低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制”项目的执行情况的汇报。查阅了设备研制改造的相关资料,针对设备的研制过程与设备研制改造后的使用情况,就有关问题提出了质询。

    工程学院圆满地完成了三个设备研制改造项目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其中,可视化三联渗透固结仪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改造后的DBZ-Ⅰ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与阻火实验装置已经在本科实验教学中有了很好的应用,低温低压摩擦磨损试验机也得到了所在系室的充分肯定。

    最后,专家们鼓励项目组成员努力实现研制改造后的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促进成果转化。

(工程学院方小红 陈劲供稿)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第六批网络课程项目通过验收

    6月9日上午9:00,学校实验室设备处组织专家组对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0年委托武汉高德信息有限公司开发的第六批50门网络课程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和验收。

    设备处向东处长主持会议,教务处杨伦处长参加会议并担任验收组组长。

    会上,武汉高德信息有限公司项目组代表在线演示了《民法学》、《管理数学》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三门网络课程,并对项目建设的思路和亮点做了总结和汇报。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运行情况、技术测试情况、后期使用情况及经费执行情况做了简短的汇报,专家组查阅了该项目的相关资料,并对网络课程的支持服务功能、技术细节以及课程的反馈情况进行了质询。

    武汉高德信息有限公司按照合同要求完成了第六批50门网络课程开发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的支持服务工具。课程开发中增加了学习痕迹、学习进度等功能,使网络教育更人性化。网络课程界面美观,导航清晰,课程内容丰富,媒体形式多样,运行稳定。专家级期望武汉高德信息有限公司在后期更新和维护中,能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进一步开发适合课程特色的课程实践环节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课程实践的效率。

    第六批网络课程覆盖了12个专业的部分课程。课程以混合式教学为指导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课程的建设质量得到了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肯定,不仅有效保障了网院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促进了学院资源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宋慧玲供稿)

 

资源学院“教学标本更新及信息化建设” 项目通过论证

    7月5日下午,实验室设备处组织召开资源学院---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教学标本更新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论证会,专题讨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教学标本采集、购置及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会。

    纪委监察处、教务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等职能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学院专家参加了会议。

    实验室设备处向东处长主持会议。

    资源学院何谋春教授在会上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的要求;矿床实验室实习标本及信息化现状;矿床实习标本及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三个方面作了项目预期建设目标的工作汇报。此项目通过全国45个典型矿床标本的采集购置,40个典型矿床的成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对科学、规范、系统地完善矿床教学模式,丰富本科生创新性实验研究,进一步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改善实验教学软硬环境、完善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固体矿产勘查领域国内一流的“开放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心,增强示范、辐射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会上纪委监察处处长杨堂荣、教务处处长杨伦、实验室设备处处长向东、资源学院副院长夏庆霖分别对项目的可行性、预算的精确性、财务的原则性、标本的继承和创新及标本后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和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为该项目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实管科 王青供稿)

 

经验交流

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采振祥,洪皓,张红兵,朱艳

(深圳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深圳 518060)

    200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要对本科生开放”。2007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深圳大学于2005年初启动本科教学评估迎评工作,此前,实验室开放存在着:一无主管部门;二无规章制度;三是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实验室开放工作举步维艰,师生意见颇多。学校抓住本科教学评估这一难得机遇,开展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和创新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不仅使我校实验室开放工作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实现了有序、生动、持久地开展。

1 实验室开放的内涵

    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是指打破以往实验室的单位封闭管理、封闭使用的陈旧观念,实行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的资源共享,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物质条件、学术和技术优势,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实验室不仅要有开放的制度,还要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到实验室自主学习,要改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做规定的实验的做法。实验室开放既包括教学实验室,也包括各类科研、专业实验室,特别是各级重点实验室。总之,开放实验室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能自主地到实验室进行学习或研究。

2 实验室开放的形式

    实验室开放包括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开放。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是指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的时间和地点;内容的开放是指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科研方向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和组合仪器设备,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开展实验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是实验室开放的初级阶段和基本要求,而内容的开放包括观念意识上的开放,是实验室开放的高级阶段和本质要求。只有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兴趣的开放实验内容,才能吸引学生走进实验室。

3 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建设与创新

    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应包括高效的工作体系、科学的管理制度、高度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的保障措施以及严谨的质量监控体系和一套完整的基于网络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等。深圳大学几年来在上述各方面开展了创新与实践。

3.1 实验室开放的理念

    深圳大学根据特区发展的人才需求,坚持本科立校,确立以“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创新、创业的事业骨干”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实验室开放是教学实验室工作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提倡仪器设备“买得起就用得起”、“宁愿用坏,也不能放坏”、“用坏无过、修复有功、创新有奖”的理念;遵循“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原则;以“保证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培养,促进拔尖生脱颖而出”为宗旨;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充分发展个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模块、层次化、相互衔接,不断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不断扩充开放实验项目库,吸引广大本科生“走进实验室,乐在实验室’’。

3.2 实验室管理架构建设

    为科学、有效管理全校实验室工作,特别是实验室开放工作,深圳大学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架构 :

(1)学校成立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实验室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统一组织与协调,其办事机构设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2)在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推进实验室开放的各项具体工作。

(3)各学院成立教学实验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条块结合,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教学实验中心内实行各实验室、实验室人员和实验物品的统一调配与管理。

(4)各学院及教学实验中心负责推动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建设开放实验项目库,设立开放实验学分,挑选研究生担任实验室助教。

(5)人事处负责实验室人力资源的调配,制订实验教学及开放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保护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6)学生处负责核定各实验室本科生助管岗位的需求,缓解因实验室开放导致工作量增加而引起的人力资源短缺。

3.3 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为推动实验室有序开放,学校先后出台了“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指南”和“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补充细则”等规章制度。各教学实验中心结合各自情况还配套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上述两级管理制度既体现深圳大学办学特色与优势,又突出各学科建设的需要与特点,内容涵盖了实验室开放的方方面面,并进行了诸多创新。

3.4 实验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资源共享是实验室开放的重要前提。改革后,我校教学类和科研类实验室都实现了对本科生的开放。

3.4.1 构建教学实验资源共享平台

    根据深圳大学改革后构建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着力点为教学实验中心,且实行校院两级、以院为主的管理模式。教学实验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在院长领导下自主开展工作,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执行权、申诉权和财权。实验室主任在教学实验中心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各教学实验中心间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人、财、物的统一调配,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教学实验室在学校及学院两个层次内的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学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扩大了实验室开放的覆盖面。

3.4.2 科研实验资源对本科生开放

    因实验室资金来源与功能定位等的不同,在“科研团队管实验室”的模式下,很难从体制上保障科研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我校开展改革,促成教学实验平台与科研平台的相互共享,推进科研实验资源向本科生开放。

    改革模式一:以材料学院、机电与控制学院等单位为试点,尝试创新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模式。以材料学院为例:由教学实验中心牵头,以教学实验中心与科研实验室固定资产集中管理为突破口,以低值易耗品集中协议采购、设备管理与维修统一协调、实验室专职人员集中管理等措施为依托,构建教学实验设备与科研设备充分共享的新模式。

   改革模式二:以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等单位为试点,尝试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加挂“本科生创新实验室(或创新基地)”的牌子,建立面向本科学生开放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支持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教师,吸收优秀本科学生进入重点实验室进行开放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生命科学学院为例,2006年有82人参加了24项科研实验项目,2007年有272人参加了70项科研项目,2008年有327人参加了115项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选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创设实验条件、解决难题的全部过程,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几年来,获得国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1项。培养了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素质本科学生。

    总之,新的管理模式既可以满足教学科研两方面的需求,又把优质科研实验室及师资引入实验教学中,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从制度上保证了科研实验室资源对本科生的开放。

3.4.3 构建开放实验项目库

    我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差异化发展的需要,在开放实验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建设多模块、层次化、相互衔接、不断更新扩充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开放实验项目库。开放实验项目库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型、自选型、科技活动型和科研型。每个项目均由实验教师编制开放项目卡,开放项目卡包含指导教师和项目简介等信息。自开始建设项目库以来,已吸收278个优秀项目入库。实践表明,项目库凝练了实验资源的精华,凝聚了实验教师的智慧,汇集了实验场地与设备、实验指导教师人力资源等信息,为学生开展开放实验提供了信息查询与引导,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4.4 实验室开放基金助推实验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为最广泛地吸引本科生参加开放实验,我校设立了实验室开放基金。其宗旨是:通过项目化运作,让参与项目的学生,经历开放基金的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中期考评及结题验收的全过程;项目过程训练不仅取得标志性成果,如公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或成果的产业化,而且吸引学生“走进实验室,乐在实验室”,使其综合能力与素质都得到提升。

    每学年初,学校向全体学生公告当年项目库中的开放实验项目、实验室开放范围及开放时间等信息,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报入库的开放实验项目,或自拟开放实验项目,并自主联络指导教师后申请“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经费资助。

    我校于2006年设立并启动“实验室开放基金”,基__金启动当年就立项106个,资助经费25.5万元。2007年立项537个,资助经费51万元,有228名教师承担项目指导工作,吸引了2155名学生参与,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的总人时数超过了170,000小时,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成果和作品。2008年立项509个,资助经费91万元,有219名教师承担项目指导工作,吸引了1755名学生和数十个学生科技俱乐部(团队项目)参与。

3.5 建设实验室开放网络化管理平台

    基于网络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是实验室开放高效运作的重要支撑。深圳大学投巨资研制实验室资源与教学管理平台,该平台将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资源与教学管理平台与学校校园卡系统、教务处选课系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实现数据共享,并与实验室门禁系统对接,涵盖实验室管理平台、实验中心管理平台、设备处资源管理平台、教务处教学管理平台和任课教师管理平台,集实验室管理、实验课程教学和开放实验教学管理于一身,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教务处、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管理员、任课教师、学生及其他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及统计服务。系统为实验课网上选课、开放实验资源网络发布、网上预约与审批、实验项目预习与准备、门禁身份识别等实验室开放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3.6 实验室开放的保障与激励措施

    随着本科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验室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无论在人力、物力与场地等方面的保障与激励都需要加强,我校高度重视相关工作。

3.6.1 人力资源的保障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验技术水平高、热爱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实验室管理队伍是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关键。

    在学校的领导下,我校各学院相继成立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领衔,成员来自长期从事实验教学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委员会为所在学院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开放实验项目设计等提供指导与服务。我校实验室管理队伍以专职实验室人员为主体,吸收研究生担任实验室助教,并聘请本科生以勤工助学方式担任实验室助管,形成一支力量充足、保障有力的管理队伍。仅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我校就设置了160个实验室助管的勤工助学岗位,聘用了435名本科生做实验室助管。

3.6.2 经费保障

    为保证实验室开放工作有序、生动、持久地开展,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验室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如设立实验室专项运行费,用于实验室日常运作的支出;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用于支付实验室开放项目所需的材料消耗、指导教师酬金,建设及维护开放实验项目库和开放实验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等;设立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基金,用于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有关费用;设立教学实验中心低值易耗品专项资金,用于计划内实验材料消耗与实验室开放部分实验材料消耗的支出;设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研究基金,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实验教学改革、设计开放实验项目。

3.6.3 激励措施

    学校制定若干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激励措施,以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实验室开放的教与学的工作。如将实验室开放工作作为实验室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促进实验教学与管理人员投入实验室开放工作的热情;学校还将以未来的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将教师指导开放实验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为提高学生参与开放项目的积极性,我校还将继续加大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经费资助的力度,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内容建设,并试点设立针对开放实验的“创新学分”等。

(摘自《实验技术与管理》)

审稿:向东      责任编辑:常虹  王青        联系电话:67885062      网址:http://sbc.cug.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