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信息简报 > 正文
实验室与设备信息简报第十二期
【发布时间】2009-04-15 15:00:00
【发布人】admin
  •  
  • 实验室与设备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主编

2009年 第 2期      总第 12期              2009 年 4 月

本期目录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推进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

工作动态

  • 我校“校园网络平台扩建”与“材料学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国家设备购置专项项目通过详细论证
  • 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召开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中心建设目标和2009年工作
  • 2009年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评审会召开

经验交流

  • 育人为本,软硬结合,不断开创实验教学新局面

(蒋葛夫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

  •  高瞻电子创新设计学习与实践   —— 铸就了我的大学生活

(马月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      辽宁沈阳)

简讯

  • 实验室设备处“三八活动”剪影
  • 2009年湖北省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在武汉举行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推进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

实验室设备处  向东 王春阳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入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发展难题,是我校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需要。联系我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努力分析并解决学校在办学思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驾齐驱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我国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和担负高新技术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三大功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环境,特别是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优质资源建设,扩大优质资源的领域和共享范围,建设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室工作水平,是实现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    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工具,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学校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购置了大量的大型仪器设备,使设备从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实施,我校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也不断增多。至08年底,购置单台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大型仪器设备301台(套),单台价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32台(套),单台价值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63(套)。其中仅“十一五”以来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达120多台套,价值1亿多元。设备主要分布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等单位,较好地保证了教学、科研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也逐步得到加强,在设备论证、招标、合同签订、办理进口仪器设备免税手续、仪器设备验收、计量认证和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估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型科技平台项目“华中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公用网”2008年度的评比中,我校荣获单位建设管理一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ICP-MS机组)荣获先进机组一等奖。此项评比活动是展示华中地区重点高校、主流科研所大型仪器综合水平的重要平台。此项评比结果,反映了我校大型仪器设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经费来源多样化,思想观念陈旧和管理体制落后,机制不顺等原因,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分散管理,封闭使用,效益较低。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仪器设备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全局观念,各项项目经费及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多以院系或学科为单位进行分配和制订,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也由各院系或学科使用和管理。客观上造成了仪器设备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财力分散,重复购置,高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相对不足,已有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有的单位为扩充实验条件,争项目,争经费,在使用仪器设备时,谁购买谁使用谁管理,有些设备不使用时就闲置在实验室。仪器设备“小团体私有”现象,使得仪器设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使用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

2.实验技术队伍不够健全,难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除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外,各院系大型仪器设备均未配备专门技术人员从事维护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从整个实验技术队伍现状来看,年龄结构呈老化状态,层次偏低,专业不尽对口。缺乏理论素养高,研发能力强的专管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技术精湛、精通仪器维修的实验技术人员。

3.在学校层面上,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共享激励机制。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共享共用机构,对个别占有、分散管理的模式缺乏统一管理的政策措施。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维修的保障基金尚不完善,对外服务收费标准不太明确且缺乏成本核算和有效的管理机制,运行维持费、维修费、研发经费不足,设备占有单位缺乏共享积极性。

二、     关于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几点构想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对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有利于仪器设备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共用共享,有利于促进大型仪器设备高效配置、综合集成,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的取得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因此,学校各单位应站在构建学校创新体系、推动学校资源战略重组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应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坚持“依托学科,相对集中,专管共用,开放共享”的建设原则,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实验与测试基地、面向校内外开放服务的共享网络。“依托学科,相对集中”,就是要做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大型仪器设备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依托学科,将大型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管理和使用。“专管公用,开放共享”,就是要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配备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专人负责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仪器设备的潜能。制订平台有关规章制度,推动资源开放共享。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必须加强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的建设,形成一个资源共享、规范有序的体系。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整合现有仪器设备资源,加强新增资源建设,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建立科学管理、高效运转、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仪器设备运行、维护制度和开放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建立平台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和管理队伍建设,吸引并形成一支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

——建立“ 院(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共享平台仪器设备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制订合理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服务收费标准,实施成本收费(包括水电费、材料消耗费、维修费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应是:完成若干个院(系)公共平台建设试点;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运行管理机制框架,重点探索符合我校世纪的管理体制,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保障体系。今后2—3年内,建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单位的校级分析测试开放服务平台;建成3—4个院(系)管理的通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与共享平台建设相适应的技术队伍。为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奠定基础。为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建设高水平的分析测试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全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省部级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等公共平台,提高测试服务水平,开展测试技术研究,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测试基地,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管理控制分析质量,面向全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2.建立多学科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根据相关学科的特点、优势和发展方向,通过加强院(系)实验中心建设,整合现有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建立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由院(系)统一管理的多学科共享使用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集中管理通用性较强的大型仪器设备,配备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建立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实验与测试基地,对校内、对开放使用。

3.建设校级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对全校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通用仪器设备进行信息整合,形成全校性的信息共享资源。加强仪器设备信息的规范化和共享工作的一致性,建设校级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规范、实时的信息资源,实现我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系统与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链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     关于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校级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和协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效益评估体系,对现有仪器设备资源实行集中统一配置和管理,优化和调控仪器设备新增资源,督促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2.建立和完善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修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实施办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聘任实验技术人员实施办法》、制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型仪器设备保障基金管理实施办法》等。大型仪器设备保障基金的组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在购置仪器设备时,以购置设备费用的一个额度值从该建设项目经费中支出;二是从收取的服务费中提取一部分;三是由学校配套拨给。保障基金专款专用,由仪器设备管理办公室对该款项的使用进行审批,财务处统一核算,严格基金的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在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上,为共享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推进平台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3.加强大型仪器设备投入导向和使用管理。对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中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经费的投入,要建立以资源共享为导向的投资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的状况。凡“211工程”、“985工程”等经费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均应纳入共享平台管理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共用。学校集中相关经费,逐步更新和改造共享平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实现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良性循环。

4.大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与深化实验室体制改革、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发展。在人员编制上,共享平台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结合,以流动编制为主的定编办法。通过校内外公开招聘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精通仪器设备维修的实验技术人员,建立仪器设备维修队伍。采用专人负责的制度,保证每台大型仪器设备有两名以上的固定实验技术人员。共享平台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坚持委派有关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参加校外举办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会,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提高与拓展,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5.建立共享平台开放服务评价和奖励制度。定期组织对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开放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根据仪器设备使用机时、对外开放程度、利用该设备培养科研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程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上所发挥的作用、利用该设备取得的科研成果或发表的论文、对该仪器设备功能的利用和开发程度等进行使用效率评估。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学校投入配置、调整仪器设备的依据。对在开放服务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机组给予奖励,并在仪器设备维护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宣传资源共享的风气,营造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的支撑环境。

 

工作动态

 

我校“校园网络平台扩建”与“材料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9年国家设备购置专项项目通过详细论证

    2009年国家修购专项设备购置专项项目经教育部批复下达后,实验室设备处根据专项预算安排和要求,组织专家组对我校“校园网络平台扩建”与“材料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9年国家设备购置专项项目进行了详细论证,以保证两项设备购置专项落实到位。

    2月26日“校园网络平台扩建”设备购置专家论证会召开,欧阳建平副校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网络学院吕国斌院长介绍了国家修购专项总体建设思路,网络中心副主任张峰介绍网络平台建设具体规划、预期实现目标以及需购置设备的详细情况。专家组成员听取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并现场提问。经过全体成员的集体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执行方案符合国家和学校关于该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从学校本科教学实际要求出发,兼顾长远,为解决学校校园网的急需问题、改善校园网络质量、完善教学条件打下较好的网络通讯平台基础;同时希望项目执行单位按照国家修购专项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正确处理相关软件的配套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内容,实现建设目标。原则通过该实施方案。

    在2月20日“材料学实验教学中心”设备购置专家论证会上,材化学院主管实验室工作的李珍副院长介绍材料学国家修购专项建设思路,项目负责人黄焱球老师具体介绍了实验室建设规划、预期实现目标以及需购置设备的详细情况。专家组成员经过现场提问和集体讨论,认为该项目方案是在深入分析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以及现有实验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体现了本科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要求,能够满足本专业和全校其它专业涉及到的实验教学需要,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和实践平台。希望在建设中安排好实验用房,突出重点,形成优势。原则通过该实施方案。

(涂波供稿)

 

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召开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讨论中心建设目标和2009年工作

    3月13日下午,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召开第二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会议的成员有:欧阳建平副校长、成金华副校长以及设备处、教务处、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的主要领导和专家。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建设进行了讨论,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实验室建设,服务于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培训提出了建设方向和指导性意见。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欧阳建平副校长主持。

    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王广君教授首先汇报了中心已开展的工作和今后工作的设想。他认为,中心应该发展成一个集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技能培训和科研四个方面功能的地方。学生创新工作以开展多年,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特别是每年的电子设计竞赛和电子制作大赛,使很多学生得到了锻炼。技能培训方面的工作也在慢慢展开。去年中心已和深圳易思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举办了一届COE(软酷·卓越IT实训)培训班,并发了软酷网认证证书。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实验研究和实验仪器的研制方面也在逐渐加强。中心由高学历的教师组成了教学研究室,组成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团队,不定期的举办实用技术讲座和科技沙龙,共同进行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实验仪器研制等方面的工作。但是,中心的发展也面临经费和队伍建设的问题。在实验教师的稳定和发展方面,如何利用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和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的优势参与到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中来?经费的不足也影响到实验教学,如部分陈旧设备,有的计算机是2000年前购置的,内存非常小,速度非常慢,无发支持新的软件,影响了教学和学生科技活动。与会成员踊跃发言,为中心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如何建设提出了自己看法,肯定了中心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明确。实验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定位对中心是有利的,建立的三个基地是三位一体的体现,定位在这个层面上,中心才有发展。同时要求学校对实验室加大投入,不仅要解决硬件问题,还要解决相关的配套软件,同时要加大力度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培训。在实验教学方面,多开展学生的选修实验,以此来补充课堂实验的不足,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教师的实验技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开发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为老师科研和学生做实验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平台。

    成金华副校长在会上指出,第一,要明确信息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加强持续建设,改善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的硬件设施是很重要的,学校会给予积极的支持。第二,学校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需要各个学科都能协调得到发展,建设自己专用的研究实验室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条件下,相关学院应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的资源。第三,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加强。首先数量不能萎缩,规模要稳定,其次就是素质要高。

    欧阳建平副校长作了会议总结。肯定了中心在本科教学所做的工作,认为中心是本科实验教学的一个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建设应定位在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仪器的科学研究和开发上,使之发展成为一个高层次高标准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中心主要是为相关院系服务,今后要建设成为既为各个院系服务,又要在实用技术、专业软件、电子制作等方面拥有一套自己的实验教学体系,对现有的实验教学进行补充和丰富。配合中心的实验教学发展,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验室建设应以满足多个学院如资源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环境学院等的教学需要。

 

(龚文芳、彭义供稿)

 

2009年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评审会召开

 

    3月17日实验室设备处在行政楼一楼财务处会议室组织召开了2009年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评审会。会议由成金华副校长主持,欧阳建平副校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参加会议的有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校教学委员代表。

    会上实验室设备处处长向东介绍了2009年学校各单位教学实验室建设及行政办公设备购置的整体申报情况,副处长王莉对相关具体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和补充。评审组成员经过集体讨论,明确提出国家“211工程”、“985平台”以及国家修购专项、质量工程建设等经费要与学校每年的实验室设备经费投入统筹协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学校建设经费投入以满足实验教学需要为重点,行政办公设备本着节约从简的原则;各学院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不能突破学校预算,鼓励各学院自有配套资金支持。会上确定了项目经费安排的基本原则,逐项对申报项目进行了审查和评选,基本确定了2009年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执行方案。

(涂波供稿)

 

 

经验交流

 

育人为本,软硬结合,不断开创实验教学新局面

蒋葛夫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 年,现已发展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100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和学生素质教育,自建校之初就以“起点高、基础厚,重实践、严要求”的原则培养学生,并且得到传承和发扬。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学校进一步树立了“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一个体系,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针。一个体系,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两条主线,即一条理论教学,一条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实验教学生命力的基础上,我校紧紧围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和体系建设、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个性化的培养、促进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队伍的融合做文章,本着“理念先导,规划先行,软硬结合,整体建设”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确立了实验室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不断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满足多元化教育需求,适应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的生命力是学生的兴趣和实验内容的改革。为此,我校坚持以“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加强综合,引导创新,自我发展”为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兴趣和实验内容的改革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坚持把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实验内容改革的方向。通过实施“以软带硬”的“323实验室工程”(利用3 年左右的时间,多渠道筹集2 亿元左右的资金,重点建设20 个左右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调整重组重点建设30 个左右具有特色的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建设,组织教师全面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重新修订和新编实验教材,加快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的转化,提高了综合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实验项目由原来的1604 项增加到现在的3011 项。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占46%,研究探索性实验占23%。新编并已出版实验教材40余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包含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工程实践性和个性化实验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该体系体现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实验内容与工程背景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引领下,逐步实现了项目菜单化、内容层次化、实验自主化、管理信息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大面积成才,强化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促进了“尖子生”脱颖而出。

    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采取了强化实验课程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成立校院各级实验教学督导组;研制和推广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对学生实验选题、网上预约、网上实验、教师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师生网上互动、成绩网上查询等一系列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等措施,构建了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真正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结合我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组织了全校范围的大调研和大讨论,一致认为,要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学分制的改革和实施,除了加大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比例外,其余课程的实验要力争做到量化,目前,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原有独立设课门数57门,拟增加55 门。通过一手抓理论教学,一手抓实验教学,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的局面,构建起我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2.以软带硬,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室规划与建设,有力支撑实验教学改革和学生贯通式培养

    “以软带硬”,即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带动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要求所投入的硬件设备必须和所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挂钩;“资源共享”,即要求进行实验室的整合,形成大的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设备利用率。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全面规划并实施了“323 实验室工程”建设。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到目前为止已投资1. 5 亿元,首期规划和建设了36个公共类、基础类和新专业实验平台。建成了一批包括5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内的有特色、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使实验室的软硬件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不断把我校的实验室建设推向前进,我们在认真总结“323 实验室工程”一期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323 实验室工程”二期建设,重点是老专业实验室的改造、重组以及部分新专业实验室的完善配套。由于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还兼有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我们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理念”的内涵,在“以软带硬,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突出“一体化建设”。一是更加强调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注重院系资金配套的比例,重视与企业的共建;二是更加强调自制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实验装备的技术水平,形成实验室建设亮点;三是更加强调科研和教学的结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四是更加强调投资的效益,建立实验室建设效益评价体系。通过“323 实验室工程”的建设,真正形成由基础类实验室、专业类实验室、个性化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结构体系,以满足对学生的贯通式(时间贯通、内容贯通和能力贯通)和个性化培养,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3.互通互融、专兼结合,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互通互融”关键是实验教师、理论教师和科研教师的融合,这也是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根本所在。为此,我校一是不断提高对实验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开展实验教学需要团队模式的认识,树立理论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都是“教师”的观念。二是积极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国内高校首次在各实验中心设立了专职实验教学教授级岗位82个。例如,每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立2 个教授岗,3 个副教授岗等,做到了职务和身份的统一。三是通过设立课程教师、项目教师,促进理论教师、实验教师和科研教师的互通互融等措施,建立了“专兼结合、互通互融”实验队伍建设机制。例如,在我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打通了理论物理教师与实验物理教师的通道,开始实行二者的融合;力学、土木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专职教师、课程教师、项目教师互相兼融的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四是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加强实验队伍的培训工作。例如,2005 年,我校组织四川省内有关专家编写培训教材,我校首批分两期对全校297 名实验人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2006 年7 月,我校又承办了教育部关于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高级研修班的培训任务,我校所有实验人员和各院系主管实验室的领导参加了培训。几年来,通过组织多次大规模的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五是每年通过设立实验技术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几年来,已立项100 余项,共有200 多名教师和实验人员参加,增加高水平实验项目85 项,开发改造仪器设备38种,有力地支持了实验教学。许多仪器设备在国内多所高校推广,有的还获得嘉奖,例如,物理实验示范中心研发的“地磁场测量演示仪”获得“全国高校第8 届物理演示教学仪器展”一等奖。

4.激发学生兴趣,满足个性化发展,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大众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新路子

4.1率先实施个性化实验室的建设

    我校以“营造环境,张扬个性;教师引导,自我发展”为理念,率先提出并成功实施了个性化实验室的建设。我校于2005 年初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个性化实验室”的概念,其内涵是:“为适应大众教育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以研究探索型和工程实践型项目为主体,运用网络化信息平台,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行全新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实现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同时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323 实验室工程”建设的实验平台为依托,以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为依靠,以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研究探索型项目为内容,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个性化实验室运行保障体系,做到了“四有”,即项目有指南,运行有保障(基金),管理有措施(学生计学分,教师计工作量) ,学生有兴趣。

    我校的“个性化实验室”自2005 年4 月首先在国家和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始试点起,深受学生的欢迎,表现出了极大的人气和生命力。目前,全校已有21 个实验中心建立了“个性化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一个“个性化实验室”群。3年来,已公布了4 期个性化实验指南,有1000 余名学生报名参加了个性化实验,为优秀学生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时激发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投身到实验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实验竞赛活动中,使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例如,我校在2006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取得一等奖中第一名好成绩的3 名学生,都曾经过个性化实验室的培养和锻炼。

4.2实行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

    以“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为理念,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实行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我校于1999 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优质资源为依托,建立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工程实践体系并付诸实施。8 年来,我校建立了一整套运行保障机制体系。重点实验室开放的范围,从最初的9 个发展到现在的25个;参加工程实践的优秀本科生已超过4000 人,涉及39 个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一些具有突出科研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参加过工程实践锻炼的学生,其毕业论文90 %以上被评为优秀,学生就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4.3建立“实验室开放周”制度

    以“激发兴趣,引导参与,强化意识,全面发展”为理念,引导学生及早感悟大学实验气氛,建立“实验室开放周”制度。我校从2005 年开始举办实验室开放周活动以来,深受学生、家长和教职工的欢迎。正如一位新生家长参观实验室时对儿子说:“儿子,我工作了几十年都没见到过这样好的实验设备和条件,你考这所学校是考对了,能不能学好就看你的啦。”3 年来,每年两次的实验室开放周已形成制度。第一次是在每年9月新生入学期间,向新生和家长开放全校的各类实验室;第二次是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的第二教学周向全校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和家长通过参观实验室、听取实验室的专题报告等,全面深入地了解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的相关情况,做到让家长放心和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每年组织举办实验竞赛月活动,鼓励教师把理论课搬到实验室来上等举措,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5.师生为本、管理为重,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工作运行保障机制,推进实验教学大众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实验队伍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系统工程和有机整体。我校确立了“一个体系,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针,从根本上转变了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观念。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我校从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将教务处和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的管理职能进行了调整,由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负责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队伍建设的一体化管理。

    在管理权限上,教务处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负总责,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负责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部分。在工作界面上,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负责实验教学的体系建设和实验大纲、实验项目和实验教材的建设。教务处牵头负责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实验教学计划的统筹安排等。由于双方工作目标一致、职责明确、界面清晰,做到了工作中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这样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和实验队伍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地位,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且由两个处合力支持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力度远远大于一个处单独工作。

    实验队伍是全校人事编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事处制定的各类编制比例框架下,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负责实验队伍的建设,包括队伍编制测算、设岗、培训和考核等相关工作。

    为保证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措施,建立了一整套运行保障机制。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确保了工作有序、规范的开展,做到了建设有规划,投资有目的,运行有保障,管理有措施,使我校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原文载于《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年1期)

 

高瞻电子创新设计学习与实践  

—— 铸就了我的大学生活

摘要:此文记述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的经历与心路历程,以及取得的收获和成果。

    还是大学一年级在基础学院学习的时候,一位老师见我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强,对我说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去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吧。那是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但就是老师这样一句不经意的话,让我与电子创新设计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我的大学生活不再平庸,变得丰富多彩。电子创新设计学习道路上遇到的困苦、坎坷都成了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宝贵财富,电子创新设计学习的岁月沉淀在我的人生中不仅是经验、经历与荣誉,还有思想深处的坚忍不拔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刚上大学二年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就开始啦。那时正处于大学课业最繁重的时候,我在上了一天的课程之后,顾不上去食堂吃晚饭,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去机电馆216教室听电子创新设计相关的培训课程。那个时期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狼狈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参加培训的同学大多数是大学三年级的,培训内容很大一部分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定的基础知识,而我这个大二学生没有学过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相关课程,连最基本的与非门都不知道是什么,还要跟着老师学习EDA、单片机等,学习的艰难可想而知。水平差距成了我提高的动力,因为我是大二的学生,我必须虚心学习;我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我要自学本专业高年级课程;因为我是大二学生,我不停地和身边高年级的同学交流,结识了很多高年级的朋友,有一些成为至交……。参加电子创新设计学习培训的一年是我最痛苦也最快乐的一年!

    在培训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有人坚持不住掉队了,人越来越少,由开始的四五百人变成了后来的一百多人,期间我也有过掉队的想法,但是每一次都与那个消极的自我进行了不断的斗争,在一翻挣扎之后,我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在培训与实践训练中,有时候为了一个程序的算法,我冥思苦想,连夜里做梦都在编程,同寝室的同学都劝我不要再干了,别这样折磨自己。最终我还是坚持过来啦,因为我想到指导我们实验室的王明顺老师经常鼓励我们的话:这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没有人会逼你学习,但只要坚持到最后的人都会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来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真的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学二年级的那个暑假,我们二年级的三个人和其它队员共六十多人,朝夕相处,每天从早上八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天气炎热似火,实验室还没有空调,几十人在一间大屋子里工作,几十台电脑不停运转,每队一把电烙铁不停地加热,空气紧张得没有一丝流动,每个人的衣服都湿漉漉的。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没有一个人选择偷懒,更没有人选择放弃,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其间,我们小组进行了液晶显示模块,直流电机与步进电机驱动模块、开关电源模块、键盘与数码管显示模块、DD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模块、数字温度传感模块、各种A/D转换模块的设计,创新地学习使用SOPC技术,将单片机与EDA结合在一块集成芯片上,当时想使用这种技术的小组一共有三个,但他们都中途放弃了,只有我们组坚持到最后,并在最后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充分地应用。

    平时的训练中,不仅组内分工合作,相互学习,我们充分挖掘大家的力量,不断地向其它小组学习优良方法、解决方案,提高自己。

    苦心人,天不负,我们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将一年来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中,四天三宿的奋战来换我们丰硕的成果。虽然我们最后在全国的评比中没有获得一等奖,但我们已经尽自己的努力了。我们在比赛的过程中从技术水平到心理素质都有所提高,学到了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一年的付出与收获让我们无怨无悔。

    大三伊始,我们有幸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的项目要有坚定的意志,自娱自乐的心境,耐得住寂寞、甘愿为科学奉献。

    在上大学之前我曾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大学生是时间的富翁。有些人批评中国的高等教育,批评中国的大学生整天沉浸在上网、看电影、打游戏的生活中。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富翁”,但自己这几年来一直在做着时间的“奴隶”。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但是只要愿意学习和努力,机会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不要等到大四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自己这四年来知识的背包里依旧空空如也!

    回顾这两年的电子创新设计生活,我们小组的三人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绩:2007年9月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了辽宁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国家二等奖。在Altera 2007 Nios II 嵌入式处理器设计大赛(中国区)的比赛中,入围全国25强,获得了优秀奖。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的支持,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将于2008年10月份结题。该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虽然没有奖项,但我们在做创新项目期间真正地体验到了从事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

    成绩都属于过去并代表过去的努力与收获。如今,我们更加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做好现在的工作,不焦躁、不气馁,争取在10月份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时给学校、给国家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不辜负国家和学校为我们提供的项目资金、实验仪器与设备,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指导和殷殷教诲和作为本科生从事科研项目的宝贵机会。

(原文载于《实验室科学》,2008年6期)

简讯

实验室设备处“三八活动”剪影

 

    2009年3月7日上午,正值周末,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为了庆祝第99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实验室设备处组织全体女职工前往黄陂区“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进行参观活动。此次活动以“欢乐、和谐、健康、美丽”为主题,使全处女职工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

    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歌声悠扬,尽情展示着女职工的“风采”。来到“农耕年华”农业园,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温室大棚布列井然,大家顿时被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所吸引,并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农耕作物的采摘队列中,去体验农家生活,感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充分享受节日的喜悦和快乐。

    女职工在工作上是“半边天”,在家庭中是“主心骨”。在放松心情之余,大家也纷纷表示愿意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长为一专多能的知识型职工;立足岗位,做出成绩,努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常虹供稿)

 

2009年湖北省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在武汉举行

 

    2009年春季湖北省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4月13日-14日在武汉市科技会展中心举行。展会由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负责主办,我校100余名实验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会展。

    本次展会汇聚国内教育技术装备行业100余家生产厂商和销售商,展示了包括电子电工仪器、生物、化学、医学等实验室设备和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器材等上百个品种的产品,展示了国际、国内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提升我省高校实验教学仪器装备架起了一座供需双方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我校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通过观摩,与生产、经营厂商面对面的交流,增进了解,开拓了视野。为我校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更好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理念和经验,提升实验技术装备应用和管理水平。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为实验教师自主研发实验室技术装备起到了增强信心和积极引导作用。

(王青供稿)

 

 

 

责任编辑:常虹 王青           联系电话:67885062         网址:http://sbc.cug.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鲁磨路 388号   电话及传真:027-67885062   邮编:430074   邮箱:sbc@cug.edu.cn

您是今天第 位访问者,今年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