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信息简报 > 正文
实验室与设备信息简报第十五期
【发布时间】2009-12-01 15:00:00
【发布人】admin

实验室与设备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主编

2009年 第5期      总第 15期              2009 年 12月

本期目录

工作动态

  • 资源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材化学院成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 我校曙光TC5000A高性能计算平台通过验收
  • 走进“身边的化学”感受化学的魅力

 

经验交流

  •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使用的研究与实践

 

简讯

  • 工程学院3个实验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学校验收
  • 我校对有关教学实验室补充配备灭火器

 

工作动态

资源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是我校一贯坚持的办学理念,而资源学院作为一个以培养地质工科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单位,更是高度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质量,重视教学实验室的基础建设。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在教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明确思路、长远规划,加强投入

1、加强领导: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成立了主管实验室建设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为组长、三级单位教学副主任和实验室副主任为成员的的资源学院实验教学领导小组,指导和规划学院实验室建设工作。

2、明确思路: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逐渐明确了“立足根本、强化优势(固体矿产);突出重点(大油气战略)、优先急需(煤层气—教育部修购专项);协调发展(海洋地质和土地资源管理),整体提升”的实验室建设思路。

3、长远规划:按照学院实验室建设思路,对全院的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行了长远规划,2006年底制定了学院“实验室建设十一五建设规划”,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学院实验室建设的当前、中期、远期实验室建设目标。

4、加强投入:学院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教育部修购专项、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研究项目之外,还从非常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挤出经费用于实验室的建设,2007年,为加快落实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关于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工作进度,同时也为申报国家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基础。经院党政联席会多次讨论、决定自筹五十万元经费投入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一是提高了各三级单位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个别单位(如资源系等)从系里发展基金配套数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二是实验室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主要实验室进行了装修,并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空调等;三是实验室部分破旧设备进行了更新和维修,如海洋系将学院实验室建设经费配套投入学校实验室建设项目中,购买了元素分析仪和紫光分光光度仪,又如资源系对流体包裹体实验室的显微镜和冷热台进行了更新与维修,并自主研制了热台电控与数显系统。

二、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龙头,整合资源、理顺体制、深化内涵,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教育部开展的“教学质量工程”中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学校整体部署,资源学院院的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和能源地质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8年、2009年获得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通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并进入了公示名单。资源学院院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龙头,整合资源,深化内涵,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使实验室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资源,集群发展:资源学院现有资源系、石油系、土地系、海洋系和煤工系五个教学系、盆地所和数地所二个研究所,根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的学科分类,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学院确立了以资源系和数地所为主的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目标定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以石油系、海洋系和煤工系为主的能源地质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目标定位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根据这个高起点定位,进行了高水平的规划,进行了大幅度的资源整合。

2、管理体制上更加顺畅: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总体规划与建设,学院负责实验室具体管理和协调工作。每个中心内部实行主任负责制,在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教学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日常管理及实验教学、科学创新和对外交流等工作。各实验室均设立主任一名(由教授担任),负责本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同时,还设立仪器专家一名(由实验技术人员担任),负责各室的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中心开放主要采取常规性开放和预约式开放两种方式,为了保证中心的正常运行和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四个统一”实行中心所属实验室的高效开放管理: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教学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统一购置。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深化内涵式发展:学院专门召开了“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专题对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的理念、实验教学体系等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了中心的建设目标:以现代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为支撑,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利用国家和部重点实验室、野外实验室等优势资源,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整体优势,融“巩固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激发创新意识”为一体,开展分层次和模块化的实验教学改革,倾力打造服务于“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和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明晰了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围绕一个中心:固体矿产勘查创新人才培养中心;面向二个市场:面向国内、国际矿产勘查市场;优化四类实验:专业基础性、专业技能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野外实践;建设四大平台:室内实验教学平台、野外实验室实践平台、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平台、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宏观观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三是构建了专业基础性、专业技能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野外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四是发扬了高水平教师(教授、博导)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优良传统,为大学生创造了高起点、大视野的学习机会。五是加大了高层次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大学生野外实践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力度,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六是促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或补充实验教学内容或项目,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拓了眼界。

4、以评促建、以建促评,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工作: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学院坚持“以评促建,以建促评”的目的,对照评审条件,查找不足,明确今后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例如针对中心现有实验教材陈旧和数量不足的现状,中心组织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申报学校2009年的实验技术研究立项,2009年上半年正式出版实验教材4部《资源遥感实验》、《矿床学实习指导书》、《矿石学实验》、《江汉油田油矿教学实习指导书》。同时鼓励中心教师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多篇。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实验教材和教学文章的及时出版和发表弥补了中心在申报国家和省级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的一些不足。

三、以教育部修购专项和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更新和完善设备,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过去,学院的实验室硬件建设主要渠道是大学每年的实验室建设立项,由于学校经费投入有限,学院每年的立项数和经费数都无法满足当前对实验教学的需求。2007年以来情况有所改善,学院以教育部修购专项和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获得了教育部和学校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实验室硬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实验教学条件上了新水平、新台阶。

一是煤及煤层气工程新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专项修购计划获得教育部批准,2007年7月,煤及煤层气工程新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专项修购计划获得教育部批准,资助额度为650万。建成了“煤质实验室”、“煤岩实验室”、“煤系实验室”、“煤储层实验室”、“煤层气成藏实验室”和“煤层气工程工艺实验室”六个专业实验室,购置大小设备138台套。该计划的圆满执行,为煤及煤层气这个新专业的第一轮教学计划完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是针对固体矿产勘查实验中心经费投入不足的现状,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政策和经费大力支持,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加强了对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力度,近五年来,学校和学院对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经费投入额为534.51万元,其中仪器设备购置费约424.36万元,占79.4%(含专项资金购买的便携光谱仪、瞬变电磁仪、透反偏光显微镜和多功能数字激电仪等);中心的设备购置费主要用于矿石学实验室、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和重砂与选矿实验室等的设备更新。目前,为了适应固体矿产勘查学科发展新形势,拟新建“成矿构造—流体模拟实验室”和“综合探测技术实验室”等,并进一步更新和改造中心现有实验室。2008年、2009年中心加强了实验室建设立项申请,学校和学院也在政策上给与了适当的倾斜,立项4项,经费达200万左右。

三是加强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联系,努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相互支持,向着科研实验室的“教学化”和教学实验室的“科研化”方向发展。

 

                                                         (资源学院边建华供稿)

材化学院成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为促进我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加快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材化学院于12月9日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该中心隶属于材化学院,为三级单位。人财物独立管理,主任负责制。中心内实行一体化管理方式,即统一计划、统一管理。中心设主任一名,负责中心全面工作;设副主任3名,其中1 名由教员兼任,协助主任工作,另2名由专职实验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分别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学院各系(部)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全部划归中心管理,并根据实际教学科研情况及发展需要,为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助管岗位,逐步引入一定数量的专职实验教师,充实和提高学院的实验教学水平。

中心将统一负责学院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更新与改造、维护与保养,实验耗材的管理与使用;确保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包括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创新性实验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组织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实验教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实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以及实验教学手段的建设;建立网站,逐步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耗材试剂及实验室开放等实行计算机管理;实时更新网站内容与维护;参与或组织相关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研究及各类竞赛等,提供必须的实验场所、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负责单独设课的本科实验课教学的任务安排及实验教学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及考核。

建成后的中心将实现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统一管理。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和整合,有效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有效组织实现教学课程建设和实验技术研究;有利于形成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有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和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材化学院供稿)

我校曙光TC5000A高性能计算平台通过验收

2009年10月1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专家组在网络技术与远程教育学院对曙光TC5000A高性能计算平台项目进行了设备验收。专家组在听取项目汇报和实地考察及现场演示的基础上,对该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审核评议。认为:曙光TC5000A高性能计算平台项目论证充分,实施严谨,运行正常,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曙光TC5000A高性能计算平台项目是“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吕国斌教授;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建设及设备运行管理。设备招标编号:DDZBHW[2009]063,总投资人民币400万元。

随着我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发展,高性能计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各学院自行组建的计算工具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功能强大的满足全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需求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势在必行。为此,学校从211建设项目拨出专项经费,实施我校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

为了保证该项目顺利进行,从学校领导、相关院所、项目实施部门到每个工作人员都十分重视该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项目的前期考察和论证工作做到了目标明确,理由充分,满足需要,技术领先。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于2007年4月30日进行了第一次论证汇报;并确定该项目列985建设专项;2008年10月15日对建设规划进行专题汇报;2009年6月4日对项目通过了设备论证;2009年6月26日组织专家对高性能计算平台进行了技术规格论证,形成了招标工作会议纪要;2009年7月16日对评标的技术指标(基础性指标和重要指标)进行了论证;2009年6月17日发布高性能计算系统招标公告7月17日开标。最终由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中标,并利用暑假期间进行设备安装和软件调试。建设工程完成后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磨合运行与试点操作,在各项指标达到合同技术指标的要求后,提出项目验收。

曙光TC5000A高性能计算平台硬件上:采用X86刀片集群服务器架构,Intel5530 84/AMD2380 92个节点;引入少量胖节点临时解决线性计算问题:配置两台8路四核的PC服务器;节点间的通信连接采用20G的Infiniband连接,管理网络采用1000M以太网交换机连接。采用两级存储架构,一级容量不低于10T用于计算,二级容量不低于20T用于原始数据和结果的中短期存储。存储网络采用SAN架构的光纤存储系统,一级为全光纤结构,二级为半光纤结构。采用商业化的集群管理软件实现集群管理和原有集群的整合管理。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为:企业级Linux(RedHat)操作系统。整套系统包括92个计算节点、2台SMP 8路计算节点、5个I/O、双作业调度系统和一台集群管理维护节点。(CPU总数216,核数:864,最后为1264);内存规模:SMP服务器配置128G的海量内存,每一个计算节点配置内存为16G,管理节点和作业调度节点配置16G内存、每一个I/O节点配置32G内存;整个系统内存总容量是1936G;计算网络:采用业界主流的x4 DDR Infiniband作为通信网络互联全部节点,点对点单向网络带宽达到线速20Gb/s,MPI层消息传递延迟小于1.5微秒。管理和作业调度网络:采用业界领先的Force10 S50N交换机构建管理网络互联全部节点,S50拥有192Gbps背板交换容量,100Mpps包转发能力,可实现全线速无阻塞的数据交换能力,可以作为计算网的备份;存储系统:基于全局共享的可扩展并行存储架构,共配置3个数据存储节点和1个元数据节点,前端接入20Gb/s Infiniband,后端接入1套曙光高端12TB的光纤磁盘阵列,和一套曙光24TB的光纤磁盘阵列系统。6、编译系统及编程环境:提供适用于AMD多核平台的全套编译、调试软件以及数学函数库,支持标准的Fortran/C/C++编程,支持OpenMP、MPI以及OpenMP和MPI的混合并行编程;管理软件系统:提供商业版本曙光Gridveiw HPC2.0大型机综合监控管理软件,支持资源监控、系统管理、综合告警、智能报表,可以实现对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作业调度系统:提供业界领先的PBS GridWorks HPC分布式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可有效提高系统可用性和利用效率;另外配置曙光GRIDVIEW2.0作业调度中间件模块,通过该软件可以实现跨集群调度,多种模板精细化定制,多种计算软件的集成功能。保证了技术性能上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曙光TC5000A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完成后,将成为以地球系统过程与矿产资源优势学科为依托,立足中国地质大学、面向地球科学及相关行业,建立一个为地球科学、矿产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开放与共享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初步建立功能强大、运算快捷、存储量大的数据与计算处理中心,为各学科(特别是地学、环境、资源、工程、空间物理等学科)提供快速、可靠的计算环境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使之逐步成为我国地质、资源、能源、环境等的主要计算中心。为我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提供软硬件、科学计算等的支撑平台;为来我校工作和合作单位的国内外人士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校工作,创造了基本的工作条件;为各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为申报国家863、973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奠定基础;为开展省级、部级以上重大研究项目或科技攻关项目提供必要的研发环境;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为我国能源、资源、环境等行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研究支撑平台,并为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急需人才提供帮助。

专家组指出:“高性能计算平台”项目符合招标文件合同规定的验收指标,运行正常,同意通过该项目验收。同时希望: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认真做好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管理及设备运行维护,发挥其最大效益;要求厂家按合同组织培训工作的同时,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

 

                                               (李建军供稿)

走进“身边的化学”感受化学的魅力

2009年10月29日下午2:00,中国地质大学第四届“Chemistry Show——身边的化学”实验展在西区主楼前隆重举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成金华,教务处副处长吕占峰,学工处副处长张建和,实验室设备处副处长段平忠,校团委副书记成军,材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黄金波,副院长李珍等领导及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展演活动的开幕式并参观了实验。开幕式由材化学院副院长李珍主持,副校长成金华做了重要讲话,讲话对五单位联合举办的“Chemistry Show——身边的化学”实验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希望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办得更好!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探索科学奥妙,感受化学魅力”。该活动由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工处、实验设备处、教务处、校团委举办,由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化学院团委、材化学院团学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化学爱好者协会具体承办。

本次展演最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为祖国六十华诞献礼的“化学大蛋糕”。伴随着《祖国颂》、《我爱我的祖国》等6首歌曲的播放,一个三层、高约1米5、直径1米5的大蛋糕在广场中心,一步步呈现出她的惊奇。“火龙写字”的队员为大家献上了祖国的地图、和平鸽、祥云图案等;随着成金华副校长等领导手中的喷壶的轻轻喷洒,很快出现了“恭祝祖国繁荣昌盛”几个大字,成校长还兴致勃勃的在这神奇的纸上写下了“热爱科学”几个大字,其他领导和同学也纷纷留言,表达着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最后,成金华副校长和展演队员一起用玻璃棒点燃了红红的生日蜡烛,展示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就是我们为祖国六十华诞精心准备的生日大蛋糕!

接下来的展演项目同样变幻莫测,精彩纷呈。像开满五彩缤纷的“花”的——“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极具趣味性的“燃烧的肥皂泡”、“木炭跳舞”;惊险刺激的“海底火山爆发”;更有贴近我们生活的“褪字灵的制作”、“水果电池”等。本次活动共有15名指导老师指导40名同学完成了13个实验项目。诸多精彩项目吸引了1000余名学生的驻足观看,不少观众露出惊奇的表情;有的同学还兴致勃勃地亲自操作,和化学来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大家也为自己喜欢的项目投上了宝贵的一票。

“有奖知识竞答”也是大家喜爱的环节。尽管竞答题目相当简单,但都是需要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常识才能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们获取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身边的化学,增强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据本次活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举行“身边的化学”展演活动是为了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增强同学们对化学实验的了解,引领同学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化学实验技能,让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从根本上去展现当代大学生“活学活用”的大学生活。

最后,展演活动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圆满落幕。

 

                                                 (材化学院许德华  董龙腾供稿)

经验交流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使用的研究与实践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 黄小斌 朱志明

 

: 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学、科研水平。从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以及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大型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挖掘设备的使用潜力,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进行了论述。

    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的水平。随着 “211工程” 和 “985 工程” 的实施,学校加大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力度,我系实验室近几年也新增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对我系的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提升以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在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资源共享平台,设备使用效率有待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靠完善的管理体系,二是要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如何有效地管理大型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挖掘设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是当前实验室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一直延续着谁买谁管,谁管谁用的设备产权归属概念,特别是在用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更为严重,这显然不适应现在仪器设备的管理理念。因此 ,在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上要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理念,强调使用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也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明确仪器设备的产权归属。经过研究与实践,在系内逐渐建立起了系→研究所→课题组共同参与的三级设备管理模式。

在系级管理层面上要从全局观念负责统一的规划、组织、审查与专家论证。根据系学科发展和科研方向,全面听取意见,在进行充分必要的购置可行性分析及使用效益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全系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配置,避免出现 “小而全” 现象,造成设备重复购置。研究制定合理的、具备可操作性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更新直至报废的管理办法,明确各级仪器设备管理者的权限和职责,形成一个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构筑系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从而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力度和宏观调控使用能力,使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可以进行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研究所负责为大型仪器设备提供必要的运行条件,监管设备的运转使用情况,包括放置在校外科研基地的大型仪器设备的状况;设备的管理者要为仪器设备建立固定资产账及完整的技术档案材料,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维护,使设备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学术交流大环境中逐步建立起的系级三级管理系统运行良好,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发挥出了促进作用。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设备的开放共享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固有界限,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但实验室的设备管理还是相对封闭。当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需要多个专业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完成时,分置在各实验室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在使用、管理上很难进行统一的、有效的协调。另外,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费用非常大,其中相当比例的费用是由课题组自筹资金支付,加之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的成本费用大,并且需由课题组自行解决经费问题,使得设备管理者对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不高,客观上限制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使用。因此,系管理部门在宏观调控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同时,还要为系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设立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用于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使用,便于加强仪器设备的调控。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运行依托相关课题组,落实责任教授具体负责,并制定具体的办法和措施,鼓励大型设备管理机组实行有偿的开放服务,以补贴设备运行、维护以及设备升级更新和社会服务功能开发中的费用支出。调动设备管理者开放设备使用,实现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以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为目标,不仅在系内实现资源共享,还要尽可能实现大型仪器设备跨学科、跨院系地开放使用,甚至对校外科研院所开放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一些专业性很强,在科研任务完成后没有继续承担新的相关课题的情况下,处于闲置状态的大型仪器设备继续发挥作用,减少高科技资源的浪费,也可使放置在校外科研基地的大型仪器设备提高使用效率。

正确定位,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仪器设备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使用效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于科研活动之中,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大量增加,老设备需要升级改造,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掌握设备维修技能的实验技术队伍。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把实验室工作视为教学辅助工作,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于教学辅助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和性质及其劳动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造成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功能开发。因此:

第一,校、系领导应高度重视,制定相关引导政策,正确定位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承认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感,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第二,要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出具体要求,使实验技术人员具有忧患和竞争意识,让他(她)们清楚地认识到,保证仪器设备在有效使用周期内安全运行,只是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现代工程项目的研发,对仪器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强,对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工艺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科研活动中需求的设备很难通过市场直接购置到,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强的大型仪器设备几乎都是科研人员自主研制或向厂家提供设计图纸加工定制而成,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对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使用、管理、维护与维修的技能。称职的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设备的结构和性能,掌握设备的技术指标,还要能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并能排除一般故障,进行常规的维修工作。

第三,改进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聘办法,对实验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不仅要考核工作量、发表的文章,更应注重被考核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状态,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把大型仪器设备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使用效率、开放共享程度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第四,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随着大型仪器设备在数量、精密度和使用功能上的不断增加、更新,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越来越多,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校、 系可制定一些政策,鼓励、吸引一些年轻教师和助教博士生承担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这些来自教学、科研一线的高科技人才,可以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潜心研究,开发拓展仪器设备的多种功能,对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实验室技术人员和他们一起工作,可以经常地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掌握科技前沿动态,通过改进实验方法,转换实验角度,协助科研人员分析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带动实验室技术人员自觉钻研技术,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水平,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总之,要管理和使用好大型仪器设备,要依靠 “人治” 和 “法制”,以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在不断研究、探索中挖掘大型仪器设备的最大使用效能。

                                  (摘自《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9月第九期)

简讯

 

    2009年12月1日实验室设备处组织验收组,对工程学院实验中心2008年立项的“DDS-1数控碟式液限仪”、 “ZCY-1传感器实验台的改造与功能扩展开发”、 “2000KN试验机自控和机械装置两部分的研制改造”的3个实验技术研究项目进行验收。

                                                                 (涂波 供稿)

 

    2009年11月23日至25日,实验室设备处对全校教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深入细致排查。在保卫处的支持配合下,对相关学院37个实验室全部配齐了灭火器材。

(陈少才供稿)

 

审稿:向东  段平忠  责任编辑:王青  常虹  联系电话:67885062  网址:http://sbc.cug.edu.cn/.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鲁磨路 388号   电话及传真:027-67885062   邮编:430074   邮箱:sbc@cug.edu.cn

您是今天第 位访问者,今年第 位访问者